MARC状态:已编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15
- 题名/责任者:
- 科学与新闻之争:十年疫苗事件中的媒体与传播/李希光,苏婧著
- 出版发行项:
-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8
- ISBN及定价:
- 978-7-302-49837-7/CNY59.00
- 载体形态项:
- 248页:图;24cm
- 其它题名:
- 十年疫苗事件中的媒体与传播
- 丛编项:
-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系列大学
- 个人责任者:
- 李希光 著
- 个人责任者:
- 苏婧 著
- 学科主题:
- 疫苗疗法-关系-传播媒介-研究-中国
- 中图法分类号:
- R457.2
- 中图法分类号:
- G219.2
- 责任者附注:
- 李希光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,李希光教授曾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。苏婧,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、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主任、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中心课程教授、清华大学食品药品安全可视化传播基地负责人;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。
- 书目附注:
- 有书目(第243-248页)
- 提要文摘附注:
- 媒体的工作——永远在做选择题。简而言之,媒体对新闻的呈现,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。选择题一:是否报道。选择题二:如何报道。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,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,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,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,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,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风险沟通中的“风险”,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,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。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,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、调查和沟通去获得。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,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,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,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,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;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,“沟通”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。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| 条码号 | 年卷期 | 馆藏地 | 书刊状态 | 还书位置 |
R457.2/L37 | 01234634 | 2018 - | 语言、自然科学阅览室 | 可借 | 语言、自然科学阅览室 |
R457.2/L37 | 01234635 | 2018 - | 语言、自然科学阅览室 | 可借 | 语言、自然科学阅览室 |
R457.2/L37 | 01234633 | 2018 - | 样本书阅览室 | 非可借 | 样本书阅览室 |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